English

找寻失落的文明

1999-01-1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汉学,几年前还是一个很少使用的词,如今已习焉不惊,国内诸多汉学研究机构的成立是与国外汉学研究的不断升温相应的。

我们一向引为自豪的古代文明,辉煌宏大,遗留下丰富的文物,夙为世界所重视。然而,长期以来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我们大量文物流失海外。如今,恐怕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说出,散见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学校以及藏家处的中国文物到底有多少?那么,下面的文字足以令人感慨不已。

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,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,华盛顿国立美术馆,不列颠图书馆,意大利罗马国立东方美术博物馆,南斯拉夫拉格拉布博物馆,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,东洋文库,书道博物馆,瑞士苏黎世利特堡博物馆,法国基美博物馆,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与历史博物馆,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博物馆,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室博物馆,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国立博物馆……

上文所及均有大量中国文物收藏。

这些藏品,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兴起发达以及汉学研究的不断升温,其科学与美术价值,日益为世人所认识。这些散落的珍宝,在世界各地处处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璀灿的远古文明之光。对于这些海外收藏的研究就成了关乎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
早在本世纪30年代,我国不少学者就开始了海外中国文物材料的搜集和研究,且颇多著述。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先生自70年代开始,历访欧美亚澳许多国家以及港台地区,鉴定、考察博物馆、美术馆与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,所获甚丰,成果汇为《四海寻珍》一书。遍览书中所述之海外奇珍,可谓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。书中特别对青铜器、玉器、甲骨、简牍等项,选其精品,逐次论述。李教授每到一处必细心查访中华文物散落于该地的情况,并作详细札记,同我国内地有关收藏相互参照,联系与文物相关的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背景作出阐释。书中对“吉斯拉玉琮的神秘”的解析,子犯编钟的考释,虎或龙食人文饰意象观念的分析,对“好的难以相信”的商代晚期的“觚”的细致描述等,每每使人惊诧之余又深深叹服。面对同一件文物,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,见旁人所未见,在强调比较研究的同时,注重结合考古学、古文字学的最新成果,提出一系列创见,对所论文物在历史、考古、美术等方面的意义,作深入的阐发。作者为我们打开宝盒之际,又拂去珍宝上的历史尘灰,使其大放异彩。也正是由于作者对大量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缜密观察,才有了书中迭出的新见与启悟,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、翔实的第一手资料。李学勤先生言:“文物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,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财富,不幸流失,自然极可痛惜。搜集这些文物材料,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,是弥补缺憾的方法之一。”

我们虔诚地期盼着四海寻珍者,终有一天能够串起散落的珍珠,揭开我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始端的神秘面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